本会的生命科技夏季实习计划现正开始接受申请。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 Hong Kong Life Sciences Society,简称HKLSS或本会)致力为香港构建活跃的生命科技生态系统,期望吸引、培育和凝聚香港的生命科学人才。生命科技夏季实习计划作为本会的重点项目之一,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旨在促进本地生命科技人才培训及推动科研发展。延续为大学生提供尖端研究、科技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实习机会的宗旨,第三届生命科夏季实习计划现已接受申请。
开扩行业眼界 实践书本知识
所谓实践出真知,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一直秉承培育人才的理念,积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实践的平台,而生命科技夏季实习计划正是履行这个承诺的重要一环。这个为期八星期的实习计划让参与学生亲身在香港或中国内地的顶尖医疗、制药、风险投资及生命科技公司实习和体验生命科技的创新视野。通过顶尖讲者的分享及与从业者交流,让学生扩宽视野,了解更多生物科技及生命科学的出路。生命科技夏季实习计划自2018年推出已来,渐见成果。学员在体验实习工作,以及参加一系列由本会举办的讲座及活动后,不仅加深对本地生命科技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明确对未来的求职方向,还成功建立和拓展人际网络,为今后的职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生命科夏季实习计划2021现已接受网上申请,开放予各大学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今年参与计划的同学将会在香港、北京或上海的医疗、制药或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学习实用技能,学习相关的资讯和技能,了解更多生物科技的出路。
除夏季实习计划接受报名外,本会的另一重点项目师友计划2021已在一月份时正式启动。整个师友计划为期一年,除了为学员配对一名资深业界人士作为导师外,更会为学员提供全面的指导。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一直与不同的专业人士紧密联系,并成功建立了一个愈百人的师友网络,当中包括知名人士如南丰集团董事长及行政总裁梁锦松先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卢煜明教授、得易健康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翁锦辉先生等等。每位导师将会与不多于两名学员配对,让学员与导师的有更紧密的沟通与交流,加深对生命科技行业的认识,装备他们在职场所需的知识和技巧,并扩宽人际关系网络,对他们日后的事业发展带来正面帮助。
抓紧行业机遇 成为全方位人才
最新一份的施政报告当中提到多项对于香港生命行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如将在香港上市但没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内地科创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条件下纳入「互联互通」的选股范围以及推出「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吸引海外人才来港就业等。随着港交所引入《上市规则》第18A章,容许没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在港上市,已有超过150家医药公司登陆港交所,市值达到超过2.6萬億元,令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企业融资中心。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主席张世成先生表示:「中国在巨大医疗需求的背景下,配合积极的政策改革、充足资金及优秀人才,现已步入生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而最新一份的施政报告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更为香港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在行业急速发展的当下,无论中港两地,生命科技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要抓紧发展机遇,就应建立T型知识体系,拥有不同范畴的知识,最少具备科技、商业及法律政策三方的能力。」
本会正朝着这一目标,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希望学员通过生命科技夏季实习计划和师友计划等活动,走出实验室,学习各行各业的知识,培养社会及业界需要的工作能力,在生命科技领域发光发亮。
在超过120名嘉宾、师友计划的导师及学员见证下,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师友计划2021启动礼于2021年1月22日完满举行。 是次活动见证着新一届师友计划正式开始的同时,亦意味着师友计划2020正式结束!
有关当天的活动花絮照片,请浏览媒体库。
(经济日报 2021年2月16日)— 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对港人来说较陌生,但在过往30、40年,它都是欧美国家关注的课题。科学传播在科学的生态系统中担当重要的一环,目的是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成准确、简单易明的生活资讯,让社会大众认识科学的同时,建立理性的态度去思考与讨论科学研究。
获社会认同 增本地科技实力
当全民科技素养提升,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关注日常生活的科学应用、了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政府推行相关政策也较易获社会支持,而科学家在开拓新的科学研究时,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长远有助增强本地的科技实力。
相比起英美,甚至中国内地的「科普」推动,香港的科学传播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推动科学传播需要科学家的充分参与,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他们。要完善整个生命科技产业的生态环境,肯定要靠多个持份者,如大学、研究生、政府、活跃的专业组织、投资者等支持配合。
推动公众参与 研究更贴地
更重要的是,不少本地领先科学家的强项都是做研究,他们需要专业的科学传播专才推动公众参与,把他们研究的过程、遇到的困难,跟公众沟通,让自己的研究更贴地,而学校、大专、非牟利组织及专业青年机构,都扮演了这个角色。
以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为例,每年都举办师友计划、实习计划、生命科技或科学传播相关的工作坊、研讨会或对谈系列,本年3月更会跟一所本地大专院校合办课程,由专家引领学员探讨科技传播的技巧及相关议题,未来亦会举办更多讲座、工作坊、与科学家共晋午餐等活动,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出一份力。
撰文:黄槿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执行总监
(经济日报 2021年2月9日)— 许多创科产业的发展核心,都是以人为本。 换言之,资金固然重要,人海战术更是关键。 我们需要有人去发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方案,再落实执行,过程中很需要具野性思维(wild thinking)的新一代作助力。
解决问题需野性思维 新一代助力
笔者经营的是基因检测公司,在过去1年疫情之下,聘请了多位实习生,当中3位更是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夏季实习计划的参加者。 笔者欣赏此实习计划是一项传承计划,不仅启迪大学生成长、助生命科技业界培育新血,还根据公司业务及学生需求作配对,为就读相关科目的学生提供宝贵机会,同时为参与公司分担人力资源成本。
很多人觉得,加入基因检测公司就理应在实验室实习,但我们却会按同学意愿,为他们创造项目职位。 曾有生物科技背景的学生想做编程、想做项目管理,甚至做会计,我们都一一安排,因为我们深信,每个范畴都有助培育未来。 我们不指令学生要做什么,而是给予他们自由度去决定做什么,其后再把服务产品带去市场,让他们直接获得真实用家的回馈。 这种自行摸索解决方案的训练,对未来新经济尤为重要。
港创科专才 多缺冒险精神
香港一向不缺创科专才,可惜不少都缺乏冒险精神,这或许跟传统精英教学制度下,大家都惯于跟随评分标准行事有关。 然而,要成为一个企业家,无先例可循,需要自创一套评分标准,这对本地年轻人无疑是一大挑战。
笔者建议,给他们多分享企业家的真实故事,要让他们知道,过程中必经历屡试屡败,但不要因而失去热诚,在创科路上成功的人,往往未必是最优秀的一群,而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
撰文 :施明耀 善觅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经济日报 2021年2月1日)—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各地的经济和投资或会放缓,但对生命科技行业的影响是有限的。从去年初的病毒基因序列,到快速检测设备,然后是疫苗,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发出来,生命科技对经济、就业,甚至整个社会起到的作用,在疫情下变得更明显了。
生物科技 可制成全球6成物质
根据麦肯锡( McKinsey ) 2020年的研究报告《The Bio Revolution》,全球6成的物质可通过生物科技制成,可见行业发展前景光明。然而,不管机会在哪里,就业竞争总是激烈的,毕业生想突围而出,首先应该迈出自己的舒适区,保持开放的心态,除了做研究,想想是否也可把研发成果商品化,或者把行业专长应用在跟金融,咨询和制造业相关的领域。
第二点,是多留意市场的机会在甚么地方。当你研发一种西药,香港有多少家医院可做临床实验?这些资源可能不全部存在于香港。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每年举办实习计划,安排学生到大陆的顶尖医疗、制药、风险投资及生命科技公司实习,就是希望助他们拓阔眼界,了解更多专业的出路。
多方涉猎 研发成果商品化
该会的师友计划,也有助学生了解业界发展,认清目标。笔者虽是金融出身,但作为此计划的导师,常分享多年的职场经验,提供学术以外的建议,鼓励同学从单一专业,做到多方涉猎。可有发现身边有能力的竞争者,很多都是跨专业领域的人才?
最后一点,是从细节定位,做到与众不同。当你阅读某篇论文,发现有共鸣的地方,可有曾经主动找出作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时需要下点「死功夫」,主动跟相关领域的人交流,打造高质量人脉圈,长期下来总会带来一些新机遇。
撰文:高猛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咨询委员会成员
(经济日报 2021年1月29日)— 政府一向致力推动香港创新科技的发展,然而要支持创新,尊重及保护知识产权尤为关键。笔者就曾有过一段痛苦经历,数年前因为控告另一家公司侵犯本人科技公司的知识产权,需要打官司,那时才发现全香港只有3位资深大律师具相关经验,同时又遇上法官拒绝审理,案件要传到第4位法官手上才受理,原因并没有交代。
在这段漫长的等候期间,别家公司就一直使用我们的技术。官司最终庭外和解,但整个追讨过程令人耗尽心力,大大蚕食了本应放在发展创新科技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侵权追讨 耗发展创科心力
大部分专利官司的诉讼费用高昂,有些动辄过千万,实非一般初创公司能负担。知识产权是科研人员重要的无形资产,若香港想成为生物科技的中心,就需要有相关专才去仲裁调解,处理侵权纠纷,在大湾区发挥牵头作用。在美国,许多律师和法官都拥有生命科技博士学位,香港或需在培育具科学根底的法律人才方面着手。
近年香港教授申请专利及创立科技公司的数字有上升趋势,实属好事。以往要在香港获得专利权,要等待专利权在中国大陆或英国被批出后,才可在香港登记,直至2019年12月,香港引入原授专利制度,即可直接向香港知识产权署申请标准专利,但最终成效,还要看权益能否获得及时和充分的司法保护。
倘专利湾区通用 利科研发展
另一方面,香港、中国大陆及澳门各有专利制度,若将来在香港取得专利后,可直接或有特别批核渠道在大湾区行使,必能节省申请费用及时间,并对萌芽阶段的科技公司作出及时的保护,长远有利本地以至大湾区科研产业的发展。
撰文:卢煜明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副主席
(经济日报 2021年1月19日)— 生命科技跟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中包括全球最热门关于研发新冠疫苗的话题、护肤品的配方研发、酒精的生产过程、以至面包的发酵等,均属于生命科技的领域。
港具优势 成生科融资理想地
年少时我立志成为科学家,曾远赴美国攻读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可惜当时香港和内地的生命科技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时移世易,现在我们已拥有充足资金、优秀人才,配合积极的政策改革,绝对是生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汇聚了众多国际知名科研人才及一流学府,并拥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发达的资本市场,发展生命科技上有不少独特优势。
香港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方面的发展,绝对是各大生物科技公司投资、融资及寻求合作的理想地点。
T型体系 科技商业法律才能
与此同时,港交所( 00388 )修改《上市规则》引入18A章,允许没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已有累计超过150家医药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市值达到超过2.6萬億元。
从融资额来看,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企业融资中心。据了解,已有65家国际研究所提出了落户香港的意向。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也为香港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例如指定的大湾区港澳医疗机构可以使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仪器、跨境生物材料享有通关便利,以及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港澳的限制放宽等措施,将有助促进生命科技产业的融合。
从以上数据来看,无论中港两地,对于生命科技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如要抓紧发展机遇,就应建立T型知识体系,拥有不同范畴的知识,最少具备科技、商业及政策法律3方的能力。
拓人脉视野 建生命科技系统
此外,生命科技人才需要积极走出实验室,拓展人脉及行业视野,才能提升竞争力。因此希望我所创立的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能够为有志从事生命科技行业的人才们提供知识交流、拓宽视野的机会,为香港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科技生态系统。
撰文 : 张世成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