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的生命科技夏季實習計劃現正開始接受申請。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Hong Kong Life Sciences Society,簡稱HKLSS或本會)致力為香港構建活躍的生命科技生態系統,期望吸引、培育和凝聚香港的生命科學人才。生命科技夏季實習計劃作為本會的重點項目之一,已經連續舉辦了兩屆,旨在促進本地生命科技人才培訓及推動科研發展。延續為大學生提供尖端研究、科技和生命科學發展的實習機會的宗旨,第三屆生命科夏季實習計劃現已接受申請。
開擴行業眼界 實踐書本知識
所謂實踐出真知,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一直秉承培育人才的理念,積極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實踐的平台,而生命科技夏季實習計劃正是履行這個承諾的重要一環。這個為期八星期的實習計劃讓參與學生親身在香港或中國內地的頂尖醫療、製藥、風險投資及生命科技公司實習和體驗生命科技的創新視野。透過頂尖講者的分享及與從業者交流,讓學生擴闊視野,了解更多生物科技及生命科學的出路。生命科技夏季實習計劃自2018年推出已來,漸見成果。學員在體驗實習工作,與及參加一系列由本會舉辦的講座及活動後,不僅加深對本地生命科技行業發展趨勢的了解、明確對未來的求職方向,還成功建立和拓展人際網絡,為今後的職場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生命科夏季實習計劃2021現已接受網上申請,開放予各大學的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參加,今年參與計劃的同學將會在香港、北京或上海的醫療、製藥或生物科技初創企業學習實用技能,學習相關的資訊和技能,了解更多生物科技的出路。
除夏季實習計劃接受報名外,本會的另一重點項目師友計劃2021已在一月份時正式啟動。整個師友計劃為期一年,除了為學員配對一名資深業界人士作為導師外,更會為學員提供全面的指導。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一直與不同的專業人士緊密聯繫,並成功建立了一個愈百人的師友網絡,當中包括知名人士如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梁錦松先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得易健康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翁錦輝先生等等。每位導師將會與不多於兩名學員配對,讓學員與導師的有更緊密的溝通與交流,加深對生命科技行業的認識,裝備他們在職場所需的知識和技巧,並擴闊人際關係網絡,對他們日後的事業發展帶來正面幫助。
抓緊行業機遇 成為全方位人才
最新一份的施政報告當中提到多項對於香港生命行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如將在香港上市但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互聯互通」的選股範圍以及推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吸引海外人才來港就業等。隨著港交所引入《上市規則》第18A章,容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上市,已有超過150家醫藥公司登陸港交所,市值達到超過2.6萬億元,令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企業融資中心。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主席張世成先生表示:「中國在巨大醫療需求的背景下,配合積極的政策改革、充足資金及優秀人才,現已步入生命科技發展的黃金時代,而最新一份的施政報告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更為香港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在行業急速發展的當下,無論中港兩地,生命科技對於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要抓緊發展機遇,就應建立T型知識體系,擁有不同範疇的知識,最少具備科技、商業及法律政策三方的能力。」
本會正朝著這一目標,培養全方位的人才,希望學員通過生命科技夏季實習計劃和師友計劃等活動,走出實驗室,學習各行各業的知識,培養社會及業界需要的工作能力,在生命科技領域發光發亮。
在超過120名嘉賓、師友計劃的導師及學員見證下,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師友計劃2021啟動禮於2021年1月22日完滿舉行。是次活動見證著新一屆師友計劃正式開始的同時,亦意味著師友計劃2020正式結束!
有關當天的活動花絮照片,請瀏覽媒體庫。
(經濟日報 2021年2月16日)— 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對港人來說較陌生,但在過往30、40年,它都是歐美國家關注的課題。科學傳播在科學的生態系統中擔當重要的一環,目的是把深奧難懂的科學知識,轉化成準確、簡單易明的生活資訊,讓社會大眾認識科學的同時,建立理性的態度去思考與討論科學研究。
獲社會認同 增本地科技實力
當全民科技素養提升,掌握科學基礎知識、關注日常生活的科學應用、了解科學與社會的相互影響,政府推行相關政策也較易獲社會支持,而科學家在開拓新的科學研究時,更容易獲得社會的認同與支持,長遠有助增強本地的科技實力。
相比起英美,甚至中國內地的「科普」推動,香港的科學傳播仍處於起步階段。雖然推動科學傳播需要科學家的充分參與,但也不能完全依賴他們。要完善整個生命科技產業的生態環境,實要靠多個持份者,如大學、研究生、政府、活躍的專業組織、投資者等支持配合。
推動公眾參與 研究更貼地
更重要的是,不少本地領先科學家的強項都是做研究,他們需要專業的科學傳播專才推動公眾參與,把他們研究的過程、遇到的困難,跟公眾溝通,令自己的研究更貼地,而學校、大專、非牟利組織及專業青年機構,都扮演了這個角色。
以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為例,每年都舉辦師友計劃、實習計劃、生命科技或科學傳播相關的工作坊、研討會或對談系列,本年3月更會跟一所本地大專院校合辦課程,由專家引領學員探討科技傳播的技巧及相關議題,未來亦會舉辦更多講座、工作坊、與科學家共晉午餐等活動,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出一分力。
撰文:黃槿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執行總監
(經濟日報 2021年2月9日)— 許多創科產業的發展核心,都是以人為本。換言之,資金固然重要,人海戰術更是關鍵。我們需要有人去發現問題,然後尋找解決方案,再落實執行,過程中很需要具野性思維(wild thinking)的新一代作助力。
解決問題需野性思維 新一代助力
筆者經營的是基因檢測公司,在過去1年疫情之下,聘請了多位實習生,當中3位更是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夏季實習計劃的參加者。筆者欣賞此實習計劃是一項傳承計劃,不僅啟迪大學生成長、助生命科技業界培育新血,還根據公司業務及學生需求作配對,為就讀相關科目的學生提供寶貴機會,同時為參與公司分擔人力資源成本。
很多人覺得,加入基因檢測公司就理應在實驗室實習,但我們卻會按同學意願,為他們創造項目職位。曾有生物科技背景的學生想做編程、想做項目管理,甚至做會計,我們都一一安排,因為我們深信,每個範疇都有助培育未來。我們不指令學生要做甚麼,而是給予他們自由度去決定做甚麼,其後再把服務產品帶去市場,讓他們直接獲得真實用家的回饋。這種自行摸索解決方案的訓練,對未來新經濟尤為重要。
港創科專才 多缺冒險精神
香港一向不缺創科專才,可惜不少都缺乏冒險精神,這或許跟傳統精英教學制度下,大家都慣於跟隨評分標準行事有關。然而,要成為一個企業家,無先例可循,需要自創一套評分標準,這對本地年輕人無疑是一大挑戰。
筆者建議,給他們多分享企業家的真實故事,要讓他們知道,過程中必經歷屢試屢敗,但不要因而失去熱誠,在創科路上成功的人,往往未必是最優秀的一群,而是能堅持到最後的人。
撰文 : 施明耀 善覓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經濟日報 2021年2月1日)—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各地的經濟和投資或會放緩,但對生命科技行業的影響是有限的。從去年初的病毒基因序列,到快速檢測設備,然後是疫苗,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發出來,生命科技對經濟、就業,甚至整個社會起到的作用,在疫情下變得更明顯了。
生物科技 可製成全球6成物質
根據麥肯錫(McKinsey)2020年的研究報告《The Bio Revolution》,全球6成的物質可透過生物科技製成,可見行業發展前景光明。然而,不管機會在哪裏,就業競爭總是激烈的,畢業生想突圍而出,首先應該邁出自己的舒適區,保持開放的心態,除了做研究,想想是否也可把研發成果商品化,或者將行業專長應用在跟金融,諮詢和製造業相關的領域。
第二點,是多留意市場的機會在甚麼地方。當你研發一種西藥,香港有多少家醫院可做臨床實驗?這些資源可能不全部存在於香港。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每年舉辦實習計劃,安排學生到大陸的頂尖醫療、製藥、風險投資及生命科技公司實習,就是希望助他們拓闊眼界,了解更多專業的出路。
多方涉獵 研發成果商品化
該會的師友計劃,也有助學生了解業界發展,認清目標。筆者雖是金融出身,但作為此計劃的導師,常分享多年的職場經驗,提供學術以外的建議,鼓勵同學從單一專業,做到多方涉獵。可有發現身邊有能力的競爭者,很多都是跨專業領域的人才?
最後一點,是從細節定位,做到與眾不同。當你閱讀某篇論文,發現有共鳴的地方,可有試過主動找出作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時需要下點「死功夫」,主動跟相關領域的人交流,打造高質量人脈圈,長期下來總會帶來一些新機遇。
撰文 : 高猛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諮詢委員會成員
(經濟日報 2021年1月29日)— 政府一向致力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然而要支持創新,尊重及保護知識產權尤為關鍵。筆者就曾有過一段痛苦經歷,數年前因為控告另一家公司侵犯本人科技公司的知識產權,需要打官司,那時才發現全港只有3位資深大律師具相關經驗,同時又遇上法官拒絕審理,案件要傳到第4位法官手上才受理,原因並沒有交代。
在這段漫長的等候期間,別家公司就一直使用我們的技術。官司最終庭外和解,但整個追討過程令人耗盡心力,大大蠶食了本應放在發展創新科技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侵權追討 耗發展創科心力
大部分專利官司的訴訟費用高昂,有些動輒過千萬,實非一般初創公司能負擔。知識產權是科研人員重要的無形資產,若香港想成為生物科技的中心,就需要有相關專才去仲裁調解,處理侵權糾紛,在大灣區發揮牽頭作用。在美國,許多律師和法官都擁有生命科技博士學位,香港或需在培育具科學根底的法律人才方面着手。
近年香港教授申請專利及創立科技公司的數字有上升趨勢,實屬好事。以往要在香港獲得專利權,要等待專利權在中國大陸或英國被批出後,才可在香港登記,直至2019年12月,香港引入原授專利制度,即可直接向香港知識產權署申請標準專利,但最終成效,還要看權益能否獲得及時和充分的司法保護。
倘專利灣區通用 利科研發展
另一方面,香港、中國大陸及澳門各有專利制度,若將來在香港取得專利後,可直接或有特別批核渠道在大灣區行使,必能節省申請費用及時間,並對萌芽階段的科技公司作出及時的保護,長遠有利本地以至大灣區科研產業的發展。
撰文 : 盧煜明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副主席
(經濟日報 2021年1月19日)— 生命科技跟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當中包括全球最熱門關於研發新冠疫苗的話題、護膚品的配方研發、酒精的生產過程、以至麵包的發酵等等,均屬於生命科技的領域。
港具優勢 成生科融資理想地
年少時我立志成為科學家,曾遠赴美國攻讀分子及細胞生物學,可惜當時香港和內地的生命科技產業發展仍然處於起步階段。但時移世易,現在我們已擁有充足資金、優秀人才,配合積極的政策改革,絕對是生命科技發展的黃金時代。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滙聚了眾多國際知名科研人才及一流學府,並擁有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發達的資本市場,發展生命科技上有不少獨特優勢。
香港在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方面的發展,絕對是各大生物科技公司投資、融資及尋求合作的理想地點。
T型體系 科技商業法律才能
與此同時,自港交所 (00388) 修改《上市規則》引入18A章,允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已有累計超過150家醫藥公司成功登陸港交所,市值達到超過2.6萬億元。
從融資額來看,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企業融資中心。據了解,已有65家國際研究所提出了落戶香港的意向。
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也為香港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例如指定的大灣區港澳醫療機構可以使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儀器、跨境生物材料享有通關便利,以及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港澳的限制放寬等措施,將有助促進生命科技產業的融合。
從以上數據來看,無論中港兩地,對於生命科技人才的要求愈來愈高。如要抓緊發展機遇,就應建立T型知識體系,擁有不同範疇的知識,最少具備科技、商業及政策法律3方的能力。
拓人脈視野 建生命科技系統
此外,生命科技人才需要積極走出實驗室,拓展人脈及行業視野,才能提升競爭力。因此希望我所創立的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能夠為有志從事生命科技行業的人才們提供知識交流、拓寬視野的機會,為香港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科技生態系統。
撰文 : 張世成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主席